:::: 消化系統疾病 :::: 胃下垂
一、定     義 指人站立時,胃的下緣達於盆腔,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到骼(山+脊)連線以下稱之。是內臟下垂常見的疾病之一。
二、症     狀 輕度下垂者多無症狀,下垂明顯者,則有消化系統的症狀。
  1.上腹不適,常於餐後久站及勞累後加重,平臥則減輕。
2.易飽脹、厭食、噁心。
3.便秘、腹瀉,有時伴有交替性,有時會有深部腹隱痛,痛的時間多發生於晚上。
4..站立性昏厥,低血壓,心悸乏力,眩暈等「循環無力症」表現。
三、病     因 西醫觀點:
  胃下垂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,有些認為胃下垂只是一種解剖學位置上的變化,故無須吃藥治療;另一說法則認為是由先天或後天各種因素引起的膈肌懸吊力、膈胃、肝胃韌帶鬆弛、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所造成,常見於女性與瘦長體型的人。此外,經產婦、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者,以及消耗性疾病漸行消瘦者,臥床少動者等,也容易患有胃下垂。
   
  中醫觀點:
本病屬中醫「胃緩」的範圍。中醫認為引起胃下垂的原因,主要是由於長期飲食失節,或七情內傷,或勞傷過度等,導致中氣下陷,脾胃失和。
  常見証型及臨床表現如下
 
類  型
全 身 症 狀
1.脾虛氣陷型
面色萎黃,精神倦怠,語言低微,氣短乏力,食少納呆,脘腹重墜,脹滿,噯氣不舒,食後加重,肌內瘦弱,舌淡苔白,脈象緩弱。
2.虛寒夾飲型
脘腹墜脹不適,食後尤甚,喜暖喜按,心下悸動,水走腸間漉漉有聲,噁心,嘔吐清水痰涎,便溏,舌淡苔白滑,脈象沈細小滑。
3.肝胃不和型
兩脅脹而不適,脘腹脹滿,呃逆,噯氣,嘈雜噫酸,善太息,苔薄膩,脈弦小。
4.胃陰不足型
面色略紅,唇紅而乾,脘腹脹滿,灼熱不適,口乾苦,口渴思飲,噯氣,噁心嘔吐,大便乾,舌紅少津,脈象細數。
5.胃絡瘀滯型
胸膈痞塞,脘腹脹墜,臍上刺痛,按之濡軟,噁心,形體消瘦,面色晦黯,舌暗淡或有瘀斑,苔薄,脈象沈細或澀。
四、中 醫 治 療
類  型
治 法
方 藥
1.脾虛氣陷型
補氣升陷
補中益氣湯合枳朮丸加減
2.虛寒夾飲型
溫陽化飲,和胃降逆
苓桂朮甘湯合附子理中湯加味
3.肝胃不和型
疏肝和胃
四逆散、加味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湯加減
4.胃陰不足型
濡養胃陰
益胃湯合一貫煎加減
5.胃絡瘀滯型
疏肝養血化瘀
血府逐瘀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
版權所有 時代中醫 Times Health Co.,Ltd
非經同意不得以任意形式轉載或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