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: 呼吸系統疾病 :::: 哮 喘
一、定     義 支氣管哮喘(bronchial asthma)簡稱為哮喘,是由於外在或內在的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等
因素,通過神經體液而導致氣道可逆性的痙攣,是一種獨特的呼吸困難反覆發作的
過敏性疾病。呼吸道的過敏部位受到抗原刺激而發生。發作一般都有季節性,感染
和身心緊張亦會誘發哮喘,有時還會使症狀惡化。
二、症     狀 1.呼吸困難,每次呼吸都會發出喘息聲。
2.咳嗽、咳痰,痰質粘性很強,且難以吐出。
3.呼吸特別困難時,無法躺下,不坐著就不能呼吸,這叫做「端坐呼吸」。
4.發紺。
三、病     因 西醫觀點:
  1.遺傳因素。哮喘患者常有家族性的過敏史,如哮喘、蕁麻疹、過敏性鼻炎等。
2.過敏因素(外源性哮喘)。有過敏性體質的患者,在吸入過敏性原微粒或發生呼吸道感染
時,均可引起發病。
3.感染因素(內源性哮喘)。由病毒或細菌,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,逐漸形成和激發哮喘
極為常見。
   
  中醫觀點:本病屬於中醫的「哮」、「喘」、「痰飲」等範圍。
  中醫認為哮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痰鳴、氣喘疾病,以呼吸急促、喉間有痰鳴為主証。
哮喘的發生其內因為素有伏痰,而痰的產生是由於脾虛失運,水榖不能化為精微,久之宿
痰內伏,亦即所謂的「伏飲」,後因感受外邪、飲食、病後失調、情志內傷、疲勞等其他誘
因而促使發作。
  本病之常見証候及其表現特點如下:
 
類 型
全 身 症 狀
1.寒哮(發作期)
喘憋氣逆,呼吸急促,喉中有哮鳴聲,胸膈滿悶如寒,咳不甚,痰稀薄色白而有泡沫,面色晦滯帶青,口不渴或渴喜熱飲。開始多兼有惡寒發熱,無汗頭痛等表証,舌苔黃膩質紅,脈滑數或弦滑。
2.熱哮(發作期)
咳嗆陣作,氣粗息涌,喉中如痰鳴孔,咳痰黃粘,咯吐不利,胸膈煩悶,汗出口渴,面赤口苦,不惡寒而口渴喜飲,舌苔黃膩質紅,脈滑數或弦滑。
3.肺虛(緩解期)
喘促短氣,語聲低微,自汗畏風,痰清稀色白,面色蒼白,舌苔薄白,質淡,脈細弱或虛大。
4.脾虛(緩解期)
脾虛健運無權,痰濁內生,留伏於肺,氣道被阻,肺氣失於宣降,故喘咳痰多胸悶,痰鳴;脾為生痰之源,痰濁內停於脾胃,失於和降,胃氣上逆故噁心納呆。苔白膩,脈滑為痰濁內蘊之徵。
5.腎虛(緩解期)
喘促日久,呼多吸少,動則喘息更甚,形瘦神疲,心悸腰酸,或畏寒、自汗、面青、舌質淡,脈沈細;或顴紅、煩熱,汗出粘手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四、中 醫 治 療
類 型
治 法
方 藥
1.寒哮(發作期)
溫肺散寒,化痰平喘
射干麻黃湯加減。
痰涌喘逆不得臥者,加葶藶子。
表寒內飲,可用小青龍湯、蘇子、白芥子、杏仁。
2.熱哮(發作期)
清熱宣肺,化痰降逆
定喘湯加減。
痰鳴息涌不得臥者,加地龍、葶藶子。
痰吐黃稠加魚腥草。
肺熱內盛,可加生石膏。
舌苔黃燥者,可用大黃、芒硝。
痰熱津傷可配知母、南沙參、天花粉。
3.肺虛(緩解期)
補肺固衛,益氣平喘
玉屏風散加味。
4.脾虛(緩解期)
健脾化痰,降逆平喘
補中益氣湯加減化裁。
5.腎虛(緩解期)
補腎納氣
若氣陰俱竭,可用生脈散。
陽虛明顯加補骨脂、仙靈脾、鹿角片。
陰虛者,配麥冬、龜板膠。
腎虛不納氣者,加胡桃肉、冬蟲夏草、紫石英或參蛤散。
版權所有 時代中醫 Times Health Co.,Ltd
非經同意不得以任意形式轉載或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