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::::婦科疾病
:::: 痛 經 |
一、定 義 |
經期,經行前後,週期性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及腰胝者,稱為「痛經」。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。
1. 原發性痛經: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,通常發生在月經開始之後約三年之內,又稱為功能性痛經。
2. 繼發性痛經:是指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,如盆腔炎、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黏膜下肌瘤、子宮頸阻塞等。 |
二、症 狀 |
1.痙孿性腹痛、背痛、氣脹
2.頭痛、眩暈、或昏厥、疲倦
3.噁心、嘔吐、腹瀉
4.氣脹、乳房壓痛
5.神經質、情緒變化大 |
三、病 因 |
西醫觀點:
1. 內分泌(黃體荷爾蒙)過多而引起子宮強烈收縮。
2. 子宮發育不良。
3. 子宮頸管狹窄、子宮過度前屈或後屈,造成子宮出口阻塞,因而刺激子宮收縮而產生疼痛。
4. 骨盆腔病變,如子宮內膜異位、骨盆腔炎、子宮或卵巢腫瘤。
5. 心理因素:情緒上的不穩定、緊張、抑鬱、恐懼及對痛敏感者都容易造成痛經。 |
|
中醫觀點:本病相當於中「經行腹痛」的範圍。中醫認為痛經之所以產生,是由於氣血失調、經脈不通,不通則痛之故。因此在治療上以調理氣血、通則不痛為基本原則。 |
|
本病常見証候及表現特點如下 |
|
類 型
|
全 身 症 狀
|
1.氣滯血瘀型
|
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,常伴有胸脅、乳房脹痛,煩躁易怒,經行不暢,經量少,經色紫暗、有塊或塊下痛減。舌質紫暗或有瘀點,脈弦或弦滑。 |
2.寒濕凝滯型
|
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,畏寒,得熱痛減,按之痛甚。經量少、色暗黑、有血塊。舌苔白潤、舌質緊,脈沈緊。 |
3.氣血虛弱型
|
經期或經後隱隱作痛,喜按。經量少,色淡質薄。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,納少便溏。舌質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 |
4.肝腎虧損型
|
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。經色暗淡,量少質稀薄。或有耳鳴、頭暈眼花、腰酸,或有潮熱。舌質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 |
|
|
四、中 醫 治 療 |
類 型
|
治 法
|
方 藥
|
1.氣滯血瘀型
|
疏肝活血、化瘀止痛
|
逍遙散加減
|
2.寒濕凝滯型
|
溫經散寒、暖宮止痛
|
溫經湯、當歸四逆湯
|
3.氣血虛弱型
|
益氣補血、調經止痛
|
聖愈湯、當歸建中湯加減
|
4.肝腎虧損型
|
疏肝益腎止痛
|
歸芍地黃湯、一貫煎加減
|
|
|
五、飲 食 宜 忌 |
1.禁食生冷的食物,包括未煮熟之生拌涼菜、屬性寒涼之食物或冰箱剛拿出來的食物。
2.不抽煙、喝酒及含咖啡因之飲料。
3.經期時多吃含纖維之蔬菜、水果、全麥穀類、豆類,兩餐之間可吃蛋白點心。
4.適時補充維他命亦可舒緩經前症候群或痛經的症狀。 |
六、日常生活之保健 |
1.避免游泳及盆浴。
2.避免受寒,洗完頭髮要吹乾。
3.有規律的作息,維持充足睡眠,並保持心情愉悅。
4.避免劇烈運動或提重物而使下腹部用力,造成經血過多或延長。
5.可做一些減輕經痛的體操運動。 |
|
|